廣和中醫的三個療程如下:
第一階段:循序漸進停用西藥
西藥抑制皮膚疾病,因此,一旦您停止使用西藥,大多數情況肯定會惡化。因此,停用西藥是要表現出皮膚病的原始外觀,這通常是需要心理建設
因此在治療開始時不要停止使用西藥,無論是外用還是內用,然後在病情穩定後慢慢停止使用西藥。
從每天一次更改為每兩天一次。每天一次,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西藥的使用。
第二階段:中藥介入治療
經過第一階段後,並逐漸移至第二階段。此時您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皮膚疾病有很多干擾因素,因此在第一次就診時醫生要求改善飲食和充足睡眠
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完全戒掉誘發皮膚病的食物,因此效果無法立竿見影。
或者,晚上工作超過12點才真正上床睡覺,而且身體沒有很好的休息時間,即使有效,也很慢。
病程越長,皮膚上累積的毒素越多,因此藥物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有效。
根據經驗,此時有80%的患者在沒有良好溝通的情況下放棄。真可惜,因為在此期間,症狀將開始改善。
第三階段:改善就在眼前
如果您可以堅持到這一階段,症狀將開始改善,皮膚過敏或是紅疹的範圍會開始減少。
皮膚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的,並且很難逆轉。有時你可能覺得血壓與皮膚無關,但是控制好血壓更好,反而皮膚自然會好轉,這也意味著血壓是皮膚炎的根本原因。
在我們的實際治癒的案例中,許多人都是漸漸捨棄西藥,轉向中醫治療,都獲得不錯的效果,而且復發的機率相當低
因此透過我們數十年的行醫經驗,讓你獲得改善各類皮膚炎的機會!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客製化專屬改善計畫!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WEDE46156FRE18EWCDW8CE |
內容簡介
幼時被父母遺棄的女孩,由養蜂人外公收養,
人生徬徨之際,蜜蜂的忠誠、勇敢、合作和努力,
給了她面對世界的啟示和力量。
「外公要我用養蜂人的世界去看萬物,溫柔對待我遇到的生命。」
無所不在,也從未消失。外公的蜜蜂課永遠不會結束~
第一次有蜜蜂爬到她手上,梅若蒂才五歲。那一年,因為父母離異,一夜之間,她就跟著媽媽和弟弟從美國東岸飛到西岸,投靠外公、外婆。外公是個特立獨行的養蜂人,在自家後院的廢棄軍用巴士上採收蜂蜜。第一次跟蜜蜂近距離接觸,對梅若蒂來說是既可怕又興奮的一次經驗。她也因此發現,她對生命和家庭的種種疑問,答案其實近在眼前,就藏在蜜蜂的神祕世界裡,等著她去挖掘。
為了逃離痛苦糾結的現實,梅若蒂一頭栽進養蜂的世界,跟著外公學習如何照顧蜜蜂。另一方面,母親卻陷入無止境的憂鬱,多數時候都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足不出戶。梅若蒂就在童年遭逢巨變的這段期間學會照顧自己,與外公建立密不可分的深厚感情,也敞開心房看見了大自然蘊藏的魔法與智慧。
蜜蜂成了梅若蒂生命中的指引力量,蜂群也引導她深入思索家庭、群體、忠誠、存活,以及母親與小孩之間難以切割的關係。這本書是回憶錄,也是養蜂人的探索之旅。作者在最讓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家的溫暖,也因為一般人甚少理解的小昆蟲而重獲新生。
本書特色
★跨越三十年歲月的成長故事,詳述作者與蜜蜂邂逅的過程,以及蜜蜂帶給養蜂家族無價的生命之課,完美結合勵志與生態保護議題。
★不單是隔代教養的家族故事:對照母親的缺席或忽視,外祖父扮演了催化、指引的角色,藉助大自然、生物的運作,展演蜜蜂生命哲學中各種解套的求生方法。
★這部回憶錄談的是,為什麼嘗試與放棄只有一線之隔。面對家庭失能,有些孩子堅忍不拔、破繭而出;有些卻徬徨迷失。家庭的意義在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浮現,而小小的身軀竟能扮演導師的角色,讓女孩認識生存與認輸之間的差異。
★內含16頁家庭成長及養蜂實況彩照。
名人推薦
番紅花 作家
潘翰聲 樹黨國際祕書/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第14屆理事
蔡明憲 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
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
甜蜜推薦
各界佳評
養蜂女孩工筆描繪家族史來療傷,跳出人蜂之間的親密舞步。解開蜜蜂消失之謎,修復工業文明所糟蹋的脆弱地球,踏上人類自我救贖之道。──潘翰聲,樹黨國際祕書/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第14屆理事
即使生活中不斷有「意外」考驗梅若蒂,她也能一再回到「蜂群思維」裡,用獨特的邏輯搭建心靈的避難所,逐漸成為一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
在作者與外公的心裡,蜜蜂與人跟自然之間,充滿了規律、精巧與和諧,而蜜蜂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繁衍,就像外公把對蜜蜂的愛與知識傳承給了他的孫女。──蔡明憲,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
一部動人的回憶錄……引人入勝,充滿希望,關於家庭、蜜蜂,以及「孩子就算陷入絕望,也會知道大自然就是避風港,自有方法保護他們遠離傷害。」——《科克斯書評》
一部感人肺腑的回憶錄。——《書單雜誌》
強而有力……感人,發人深省。——《出版者週刊》
這本書有如陽光下的溫熱蜂蜜,美麗、優雅,充滿希望和智慧。書中呈現了大自然,甚至蜜蜂是如何教導我們、治癒我們,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房。讀完之後久久難以忘懷,即使不是愛蜂人也會深受感動,不可多得的好書!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我認識的所有人。——史黛西‧歐布萊恩(Stacey O’Brien),《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令人著迷、驚艷……若你不幸被蜜蜂螫過,就會馬上忘了蜜蜂的毒液,想起這本神奇之書中甜美蜂蜜的可愛之處,還有牠們為人類帶來的救贖。——塞‧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如果這本書只是一本描述蜜蜂行為的書,我很快就能看完,因為作者的文筆優美、細緻,很快地讓你沉入文字之中。但這本書不僅止於此,而是一部在孤單之中尋找救贖的成長故事。美麗而勇敢。——朵敏妮嘉.露塔(Domenica Ruta),《紐約時報》暢銷作家
傷痕累累的母親,缺席的父親,因為蜜蜂而和解的親子關係。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長大成人的艱辛旅程。透徹、幽默,真情至性。《被蜜蜂拯救的女孩》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卻又不僅止於此。如果你也曾是個寂寞的孩子,或希望世界變成更寬容的地方,這本書是最佳選擇。——拉琳‧波爾(Laline Paull),《蜂》(The Bees)的作者
難得的傑作,有扎實科學根據的精采故事。看完這本書的人,都會對蜜蜂、人類,以及兩者間的厚實情感更加瞭解。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成長故事。——諾亞‧威爾森-里奇博士(Noah Wilson-Rich)
讀完書中的蜜蜂家族和作者家族的故事,心力會更加強大。具備了好故事的所有元素。——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
作者介紹
梅若蒂‧梅依(Meredith May)
在《舊金山紀事報》任職多年的記者,多次獲獎,包括美國筆會文學獎(記者獎)。此外,關於一名在二次波灣戰爭中受傷的伊拉克男孩的系列報導,曾入圍普立茲獎。
第五代養蜂人,長年推廣養蜂文化,以有機的方式在舊金山都會區養蜂。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目錄
推薦文二:探索蜜蜂,探索人生──傳承、初心與平衡/蔡明憲
序 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1她在三萬呎的高空放棄了母親身分
2 與蜂蜜巴士第一次相遇
3 牠們互相需要,也因此而強大
4 不自憐自艾,也不輕言放棄
5 蜜蜂來到世上的唯一目標就是守護家庭
6 養蜂人的承諾
7 真正的外公
8 如果房子不對勁,牠們會去找更好的住處
9 被兩股力量強力拉扯
10 我沒想到蜜蜂會生病
11 「等你們長大一點,就可以自己生活了。」
12 付出和收穫應該取得平衡
13 蜜蜂採花粉,要先學會飛
14 為了達成目標,拚了命地跳舞
15 媽媽原本可能的模樣
後記 無所不在,也從未消失
作者的話
致謝
推薦書單
序
將成長的痛變成蜜糖,你自己就可以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愛,我的內向小孩》等書作者)
許多重要的事情產生變化時,幾乎沒人有辦法察覺,像是空氣中的一股惡臭無聲無息蔓延擴散,氣味撲面而來時只能靜候飄散,或者習慣麻木而不覺其味,當然可以的話最好逃離現場;這三種選項拿來比對書中主角梅若蒂的人生,簡直適當得令人心酸。
比如說父母感情的變化,何時開始出現的裂縫已不可考,梅若蒂和弟弟馬修只能迅速接下這個殺傷力極強的變化球;比如說學校裡人際關係的挪移,看似一夕風雲變色的板塊,事實上早已醞釀多時……
一個家的崩壞,就如海嘯般不分好壞地清掃每天的日子,梅若蒂跟隨著放棄母職、足不出戶的母親逃回外婆家,缺乏資源與時間的外婆,只能用最低限度的方式照看這對姊弟;情況愈變愈壞,父親再娶的打擊讓母親情緒失控,家暴的隱性威脅正式浮出檯面,而逐漸長大的梅若蒂,也意外發現母親驚人的童年歷程。
在讀《被蜜蜂拯救的女孩》時,我不只一次希望這是一位文采洋溢的作家編寫的成長小說,然而主角名字每出現一次就不斷提醒我,和作者同名並非刻意巧合,梅若蒂的真實人生正如蜂螫帶來的疼痛一般凶狠難忘;開場的序裡記錄她小時候忍受蜜蜂叮咬的過程,外公曾不解地問她:「為什麼不大聲叫我?」
當下的梅若蒂也不知道為什麼,但透過「長大後的梅若蒂」追溯這段回憶,才有機會剝下層層意識,爬梳自己內心,重新理解當時感到恐懼的小女孩,因為瞭解蜜蜂為了保護蜂后、擔心家園被摧毀的攻擊行為,與她對「完整的家」的渴望竟如此一致,難以用言語解釋的同理感,讓蜂螫像是一種印記般,證明她也和蜜蜂一樣:需要媽媽(蜂后)的存在!
我們正是這樣隨著梅若蒂,從五歲時家庭嚴重失和的記憶,開始回溯之旅,跟著小梅若蒂一同經歷重大的轉折變化與失落不解,也跟著大梅若蒂的文筆暫時抽身,回頭循著長大後才知道的脈絡線索,陪著她重新釐清、詮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國外眾多研究已確信,童年時期長期的逆境經驗,若是遠超過孩子能理解的範圍,就會對大腦發展產生「毒性壓力」。這種壓力讓孩子經常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像是隨意就啟動警報系統一樣,對周遭環境與人高度敏感,「非戰即逃」的反應機制,讓孩子判斷失準、行為失常,處處對人提防抗拒。
可是梅若蒂沒有,她是怎麼做到的呢?幸好有蜜蜂和外公,像連結戲偶的細細棉線,把梅若蒂撐了起來。
身為養蜂人的「繼」外公,將無處可躲的她帶在身邊,引領她與大自然相遇;蜂群看似混亂卻極有秩序的世界,重建梅若蒂的安全感,隨著外公更深入理解蜂群的運作,也對自身生命的無常與變化有了新的體悟,例如:蜂后的死亡與誕生、如何保護蜂巢運作、如何另闢新地重啟家園、偵察蜂為什麼會跳舞……即使生活中不斷有「意外」考驗梅若蒂,她也能一再回到「蜂群思維」裡,用獨特的邏輯搭建心靈的避難所,逐漸成為一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人。
這正是生命最動容之處。事實上,蜜蜂對人類存亡有著關鍵性影響,直到近年來數量銳減,才因生態失衡引起關注;平常不起眼的生命背後,竟有著如此驚人的運作系統,外公傳授梅若蒂有關蜂群的知識,都一一成為轉換痛苦的暗喻啟示;梅若蒂與蜂群的互動,暗喻著人類與大自然並非我們認知的供需關係而已,只要願意與萬物連結,大地之母隨時都準備給予。
毫無血緣關係的養蜂人外公,因為陪伴而成為梅若蒂與蜂群的橋梁,與其說是無私的愛拯救了她,我更認為梅若蒂的「自我覺察」才是真正關鍵。最重要的是,外公透過蜂群的生命週期,也不斷地鼓勵梅若蒂,看向遠方未來的自己,為總有一天到來的長大做準備,像蜜蜂一樣不斷練習,然後勇敢離開。
離開是為了什麼呢?當我讀到梅若蒂寫的:「就在那個時候,我決定了自己不再是她的小孩。這個念頭一浮現,一道溫暖的光線就穿破黑暗,直抵海底,溫暖了我的全身肌膚。我自由了。她想怎麼對我都無所謂了。我屬於我自己,再也不屬於她了。如釋重負的感覺像繭一樣把我包圍,我再也不需要因為她是我媽就一定要愛她。」離家的意義與目的,不僅是保護自己,而是真實地感受自己成為一個獨立個體,從那時開始,一步步遠離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我們常在一項習慣、一個小動作、一種熟悉氣味、一句常說的話裡被過去成長的痛苦回憶偷襲,然而成長裡沒有白受的苦,沒有白走的路,誠如梅若蒂所言:「我可以像媽媽一樣,繼續用自己欠缺的一切來定義我的人生,也可以因為自己奇蹟般獲得了拯救而心懷感激。外公和他的蜜蜂指引我度過失去父母的童年,給了我安全的避風港,也教我怎麼成為一個好人。」梅若蒂長大後,用書寫接手撐住自己的力量,成為自己想依靠的那種大人,甚至最後不負臨終外公的託付,延續大自然與人類繼續修復的關係。
《被蜜蜂拯救的女孩》一點也不想遮掩成長的傷痛或美化難被諒解的親子關係,梅若蒂就像是人類中的蜂群代表,這本回憶錄向我們示範的是:如何將痛苦化為蜜糖的人生祕笈,身為大自然的孩子,我們自己也能做到。
推薦文二
探索蜜蜂,探索人生──傳承、初心與平衡
蔡明憲(城市養蜂Urban Beekeeping創辦人、臺北市產發局社區園圃推廣中心顧問、社大養蜂計畫發起人、養蜂課程講師)
還記得自己剛接觸蜜蜂的那一年,某個週末的下午,一個人在學校的養蜂場掃地,低頭看見蜜蜂後腳攜帶花粉團,搖搖擺擺地從外頭爬回巢的可愛模樣,那一份對蜜蜂的喜愛,從此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二十年來不曾忘記。
從事養蜂教學的第一年,學期末最後一堂課,我的一位學生是爸爸,帶著兒子一同到養蜂場上課。當這位爸爸引領孩子觀察蜜蜂時,我可以感受到親子關係的緊密。多數的家長愛子心切,很害怕孩子受傷,這位爸爸卻帶著孩子觀察蜜蜂,教孩子如何與蜜蜂互動。因為這件事情,小朋友會知道爸爸曾經喜歡蜜蜂;而爸爸因為帶了孩子來,這個孩子將來不會因為看到蜜蜂就輕易打電話請人摘除、撲滅蜜蜂。透過我們精心設計的教材、教案,不但保護了蜜蜂,讓牠們有更多被延續下去的可能性,也讓親子關係有了建立的媒介。
這本書中描述的是一位五歲的小女孩,在父母離異後,父親缺席,母親放棄了自己的角色,是如何在破碎的家庭中,透過外公的陪伴接近蜜蜂,從蜜蜂身上重獲生命力量的故事。看了這本書,也讓我想起了上述親身經歷的兩件事。作者一開始對蜜蜂的反應,就像多數不瞭解蜜蜂的人一樣感到害怕,但在外公的帶領下,不但翻轉了過去對蜜蜂的刻板印象,甚至感受到微小如豆的蜜蜂,有著豐沛的生命脈動。事實上,我們在從事蜜蜂生態教育的過程中,最能感受到體驗教育帶來的改變,只要我們願意接近蜜蜂,就會發現原來害怕多半是來自於我們對牠們的不瞭解,或是用了錯誤的方式對待牠們,造成牠們的反撲。刻板印象是根深柢固的,有時候會把個案當成通案,甚至放大我們的恐懼,但即使蜜蜂會螫人,我們也應該學習用正確的方式去面對牠們。教育可以使人以適當的方式面對問題,如同刀子固然會傷人,卻也是有利的工具,瞭解蜜蜂的習性,就能夠與牠們和平共處。
作者小時候跟家人的關係非常壓抑且緊張,但不論在家庭、在學校產生了多少衝突與不安,每次作者只要在外公身邊接近蜜蜂之後,就會感到平靜且重新獲得能量、重新相信愛與包容。從心理學的角度,當一個人將精力完全投注在喜愛的事物、專注當下,就會產生渾然忘我的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s),人的行動與意識會緊密結合,忘記時間的流逝,感覺不到外在的紛擾,當目標完成後會感到滿足與成就感,對於充滿壓力的人來說,迅速將注意力收回到當下,還能紓壓放鬆,提升幸福感。我們的教學經驗中,也常常從學生跟蜜蜂的相處得到類似的回饋。書中那位滿是傷痕的小女孩,因為跟蜜蜂相處和外公的關愛而得到救贖,外公也因為兩位孩子的出現,有了更充沛的生命力。作者深刻地探索人生、探索蜜蜂,尋找人生的出口,從蜜蜂的生態行為中找到人生的啟示,人和蜜蜂一樣是緊密地生活著,在互相幫助中獲得力量。我們照顧蜜蜂,蜜蜂也照顧我們;這份照顧不只是蜜蜂與其他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也有著作者與外公之間的愛,以及他們對蜜蜂的愛。
書中還提到了這幾年蜜蜂的處境,反思歐美國家大規模商業化的蜜蜂養殖方式帶來的警訊。我們太在意把蜂蜜當成商品,追求產量,把蜂產品的產值當成蜜蜂的唯一價值,卻忽略了蜜蜂牽動著整個生態體系,以及蜜蜂在自然環境中與其他生物之間複雜的交互關係。每個人對待生物都有其選擇的方式,而作者的外公選擇了不想商業養蜂,只想善待蜜蜂,值得我們深思養蜂人和自然之間的平衡,以及面對原始飼放養與市場消費需求的矛盾。
事實上,從業餘愛好者到大規模的商業養蜂,蜂箱數量從十箱、百箱到上千箱,這中間有許多不同的規模與層次,有些人選擇自然放養,不計較產量多寡,有些人選擇過度壓榨,予取予求;有人只養一箱蜂群,卻覬覦蜂蜜產量而不當使用藥物,也有職業養蜂人懂得善待土地、善待蜜蜂。我們很難一刀切下去、立判原始放養與職業養蜂的是非對錯;大自然是公平的,重點是每個人在接觸其他生物的時候,是否能不忘初心、判斷自己的用心。
蜂群處在一種微妙的平衡狀態,這樣的平衡就像蜜蜂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係,投射到人類的社會,就如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瞭解和珍惜。書中傳遞的另一個訊息,是透過蜜蜂重新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僅僅在教導蜜蜂知識、認識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性,也藉由蜜蜂數量的減少來提醒人類,蜜蜂對於農作物生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今,自然環境的破壞、蜜粉源植物的缺乏、化學農藥的過度使用、病蟲害的肆虐,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愈來愈嚴重,甚至影響整個生態系的平衡,這些成因都跟人類如何使用這片土地息息相關。我們對於農產品的大量需求,就如同對蜂蜜產量的渴望,在這樣的衝突中,透過作者,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養蜂人是如何將自然的法則懷抱於心,視之為恩賜,充分展現了人類的尊嚴。無論是人類的物欲,抑或自然的純粹,在作者與外公的心裡,蜜蜂與人跟自然之間,充滿了規律、精巧與和諧,而蜜蜂一代又一代地不斷繁衍,就像外公把對蜜蜂的愛與知識傳承給了他的孫女,希望透過這本書,也能把這份愛傳遞給每一個人。
序
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一九八○年
要是蜂后死了,工蜂會發了瘋地飛遍整個蜂巢,尋找牠的蹤影。
電話一響,就表示蜂擁季節到了。每到春天,家裡那部紅色轉盤電話就會活過來,不停有人打電話來求救,說家中牆壁、屋頂或樹上聚集了成群的蜜蜂。
我正要在玉米麵包上淋上外公的蜂蜜,他就從廚房走出來,臉上一抹賊賊的笑,那表示早餐又得放到涼掉了。我才十歲,卻已經跟著外公到處捕蜂大半輩子,所以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只見他一口喝掉咖啡,用手背擦擦鬍子。
「又發現了一個。」他說。
這次打電話來的是卡梅谷路上約一哩外的私人網球場。我爬上外公的破舊小貨車,坐進副駕駛座,他輕踩油門哄它醒來。最後車子終於發動,吱一聲開出車道,揚起一片砂礫。外公不管速限往前直衝,這條路我們常走,所以我知道速限才二十五哩。但我們得盡快趕到現場捕捉蜜蜂,免得牠們改變主意,飛到其他地方。
外公把貨車斜斜開進網球場,在牛欄前猛然停住,肩膀歪向卡住的車門,喝一聲把門推開。一下車,我們就看到蜜蜂組成的迷你龍捲風,轟嗡嗡像空中的一抹墨跡,有如鳥群飛到東又飛到西。我的心跟著牠們狂跳,又害怕又讚嘆,空氣彷彿跟著蜂群一起脈動。
「牠們為什麼這樣?」我在嗡嗡聲中大喊。
外公單腳跪地,湊進我耳邊。
「蜂巢裡面太擠,蜂后飛走了。」外公對我解釋:「其他蜜蜂跟著牠飛出去,因為沒有蜂后,蜜蜂就活不下去,蜂窩裡就只有蜂后會產卵。」
我點點頭,表示我懂。
蜂群此刻聚集在一棵七葉樹附近。每隔幾秒就會有三、五隻蜜蜂從蜂群裡疾飛而出,消失在葉叢中。我走上前,抬頭看見蜜蜂在樹枝上漸漸聚合成柳丁大小的圓球。愈來愈多蜜蜂飛過來,眼下已大到像一顆籃球,如心臟般陣陣搏動。
「蜂后在那裡,」外公說:「那些蜜蜂在保護牠。」
最後幾隻蜜蜂也飛過去之後,空氣再度歸於平靜。
「妳去貨車旁邊等我。」外公小聲對我說。
我靠在車前的保險桿上,看著外公爬上摺疊梯,跟那群蜜蜂面對面。他舉起鋼鋸來回鋸著樹枝時,好多隻蜜蜂爬到他赤裸的手臂上。就在這個節骨眼,網球場的管理員剛好啟動除草機,嚇得蜂群又飛回空中。蜜蜂的嗡嗡聲愈來愈尖銳,蜂群聚集成比剛剛更緊密的球狀,翅膀也拍得更快。
「搞什麼鬼!」我聽見外公罵了一句。
他對著那名管理員大喊,除草機轟隆隆停了下來。外公等著蜂群重新飛回樹上時,我感覺有東西爬到我的頭皮上。我舉手去摸,摸到毛毛的東西,發現細小的肢翼在拍打我的頭髮。我甩甩頭趕走蜜蜂,牠卻反而愈纏愈緊,慌了手腳,嗡嗡聲變得跟牙醫的電鑽一樣刺耳。我知道這下慘了,於是深呼吸,準備面對接下來的後果。
蜜蜂把螫針刺進我的皮膚的那一刻,灼痛感從頭皮直竄到臼齒,我反射性地咬住牙,著急地伸手去摸頭,發現又有一隻蜜蜂飛進頭髮裡,接著又飛來一隻,我差點放聲尖叫,體內的警鈴大作,從胸腔後面往外擴散。多到我數不清的毛茸茸蜜蜂組成的小分隊正在奮力掙扎,驚惶失措的程度不亞於我。
接著傳來香蕉的味道,那是蜜蜂尋求後援時釋放的味道,我知道自己成了攻擊的目標。先是髮際線一陣刺痛,接著耳後也被螫了一下。我雙腿一軟,跪在地上。我要昏倒了,或者只是在祈禱?我好怕自己會死掉。不久,外公就雙手捧著我的頭。
「別動。」他說:「這裡大概還有五根刺。我先把刺弄出來,但你可能還會被螫。」
又一隻蜜蜂飛來螫我。每刺一次,痛的感覺就更明顯,最後我的頭皮像要燒起來一樣,但我抓著貨車輪胎奮力撐住。
「還有多少?」我輕聲問。
「只剩一根。」外公說。
刺全部拔出來之後,外公把我抱進懷裡。我把快要爆炸的頭放在他的胸前——搬了一輩子五十磅重的蜂箱,外公全身都是肌肉,手指長滿了繭。他輕輕把手放在我的脖子上。
「喉嚨有沒有緊緊的?」
我大力吸氣、吐氣,嘴巴有種奇怪的刺痛感。
「為什麼不大聲叫我?」他問。
我沒有答案,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我雙腿直抖,只能讓外公把我抱回車上。以前我也被蜜蜂螫過,但一次被這麼多隻攻擊卻是頭一回。外公擔心我會休克,他說如果我的臉腫起來,就可能需要去掛急診。他要我在車上等他把樹枝鋸下來,還囑咐我要是覺得呼吸困難就按喇叭。當他把蜜蜂放進白色木箱、再搬上車斗時,我伸手摸頭皮上發熱的腫塊,感覺緊緊硬硬的,還變大了。我擔心再過不久,我就會腫得像豬頭。
外公趕緊回到車上發動引擎。
「等我一下。」他說,捧著我的頭,摸摸我的頭皮。我痛得縮起來,覺得他在用大理石磨我的頭。
「漏掉一根。」他說,用髒兮兮的指甲刮過我的頭皮,把螫針拿掉。外公每次都說,用拇指和食指把刺擠出來是最糟糕的方法,這樣反而會把毒液擠進體內。他攤開手,讓我看那根螫針,上面還留著針頭大小的毒液囊。
「它還在動。」外公說,指著還在收縮並打出毒液、沒發現自己已經無所作用的白色器官。那畫面很噁心,讓我想起頭被斬了卻還在跑的小雞。我鼻頭一皺。外公把它丟出窗外,轉頭用滿意的表情看著我,好像我剛剛給他看了全科都是A的成績單。
「妳很勇敢,都沒驚惶失措。」
我的心在翻騰,為自己被蜜蜂螫了也沒像小女生一樣哇哇大哭而自豪。
回到家之後,外公把蜂箱跟後院原本就有的六個蜂箱放在一起。這窩蜜蜂是我們的了,很快就會在新家安頓下來。現在就有蜜蜂從箱口飛出去,繞著圈圈飛,探索著新環境並記下新的路標。再過幾天,牠們就會開始製造蜂蜜。
看著外公把糖水倒進玻璃罐給蜜蜂喝,我想起他剛剛說的話。蜜蜂跟著蜂后飛走,因為牠們沒有牠活不下去。連蜜蜂都需要媽媽。
網球場的蜂群攻擊我是因為蜂后飛離了蜂巢,牠們害怕蜂后受到傷害,擔心到要發瘋,於是撲向最近的一個目標——也就是我。
也許這就是我沒放聲尖叫的原因。因為我懂。蜜蜂的行為有時就跟人一樣,牠們也有感覺,也會害怕。只要你靜靜觀察牠們移動的方式,看牠們是輕柔如水流地翩翩飛舞,還是在蜂巢裡亂竄,全身都癢似的抖個不停,就會發現這點。蜜蜂需要家庭的溫暖,落了單的蜜蜂可能撐不到天亮就孤單而死。要是蜂后死了,工蜂會發了瘋似的飛遍整個蜂巢,尋找牠的蹤影。接著,蜂窩逐漸萎縮,蜜蜂失去活力,無精打采地在蜂巢裡閒晃,不去採集花蜜,成天無所事事直到生命流逝。
那種對家的強烈渴求,我懂。前一天還在,一夕之間就消失無蹤。
我父母在我快滿五歲那年離婚。突然間,我們就到了美國的另一岸加州,我跟媽媽和弟弟住進外公外婆的小房子,三人擠一個房間。我母親躲進被窩,陷入長期的憂鬱,我父親再也沒被提起過。在往後的寂靜歲月中,我努力要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我對人生的疑問愈來愈多,開始擔心誰會來為我解釋這一切。
後來,我開始跟著外公到處跑,一早就爬上他的小貨車,跟他一起去工作,從此展開了我在大蘇爾養蜂場的「戶外教學」。在那裡我學到,蜂巢都圍繞著一個中心打轉,那就是家庭。外公教我蜜蜂的神祕語言、蜜蜂的動作和聲音,還有牠們用來跟同伴溝通的各種氣味。他還告訴我蜜蜂會想辦法推翻王后,打破勞動階級,這些有如莎士比亞劇本的情節就像一個祕密天地,讓我在自己的世界喘不過氣時,有了另一個出口。
漸漸地,藉由深入蜜蜂的內在世界,我更加能夠理解人類的外在世界。母親陷入愈來愈深的絕望,我跟大自然的關係卻愈來愈深厚。我學會蜜蜂是怎麼互相照顧、辛勤工作,怎麼廣納意見決定去哪裡覓食、何時要分蜂,還有怎麼規畫未來,甚至連蜜蜂螫人都讓我學會勇敢。
我一頭栽進了蜜蜂的世界,因為我發現蜂巢內含的古老智慧,能傳授給我父母無法教我的東西。從蜜蜂這種已經在地球上存活一億年的生物身上,我學會了鍥而不捨的力量。
詳細資料
- ISBN:999108072502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0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書籍延伸內容
影片介紹
影片提供:大塊文化
內容連載
我輕輕哼著〈黃色潛水艇〉,想趕走那個聲音。
我沒看到是誰丟的。
胡椒罐就這麼飛過餐桌,在空中翻了好幾圈,砰一聲摔在廚房地板上,黑胡椒劈哩啪啦撒落一地。不是我媽想殺了我爸,就是我爸想殺了我媽。要不是沒瞄準,真有可能出人命,因為那是深色木頭做的厚重研磨器,比我的半隻手臂還長。
要我猜的話,應該是我媽。她再也受不了相對兩無言的婚姻,所以抓到什麼就丟,想引起爸的注意。她扯下窗簾,摔盤子,把馬修的寶寶積木丟向牆壁,要讓我們知道她不是鬧著玩的。那是她拒絕變成隱形人的方法,而且她成功了。我學會背對著牆,隨時注意她的一舉一動。
今晚,壓抑已久的怒火終於爆發。她激動到雪白的肌膚都變粉紅。熟悉的恐懼湧現,我屏住呼吸,兩眼盯著鍋子和擀麵棍上的一圈圈花紋,好怕稍微發出一點聲音,爸媽之間隱形的熾烈光束就會轉向我,將五歲的我化為一團煙霧。我感覺到暴風雨前的寧靜。東西暫停在半空中,片刻後就會像車禍現場撞得稀巴爛。沒人移動,連我那坐在兒童座椅上扒著穀片的兩歲弟弟都暫時定格。爸爸平靜地放下叉子,問媽媽要不要去把東西撿起來。
媽媽把餐巾紙丟在碰都沒碰的晚餐上。今天我們又吃經濟實惠的美式炒麵,把通心粉、牛絞肉和家裡有的蔬菜罐頭炒一炒再拌番茄醬。媽點了根菸,長吸一口再把煙吐向爸爸。我以為爸爸會跟平常一樣從椅子上站起來走去客廳,把披頭四的音樂轉到最大聲,蓋住她的聲音。但今晚他坐在原位,抱著雙臂,黑漆漆的眼珠隔著煙霧像要將媽射穿。媽把菸灰彈在盤子上,目不轉睛看著他。爸爸也看著她,臉上寫滿嫌惡。
「妳答應要戒菸。」
「改變主意了。」她說,深吸一口菸,我聽到菸草畢剝響的聲音。
爸爸氣得拍桌,餐具鏗鏘作響。我弟弟嚇了一跳,嘴角往下拉,倒抽一口氣,隨時準備嚎啕大哭。媽又對爸吐了一口煙並瞇起眼睛。我的神經像熱鍋上的水珠跳起來,手指緊張地在桌子底下敲著大腿,腦袋開始數秒,看誰會先開戰。數到七的時候,我看見媽的嘴角漸漸浮現一抹冷笑。她把菸按在盤子上,然後站起來,避開胡椒粒,大步走進廚房。我聽到她開始摔鍋子,鍋蓋掉到地上,劈劈啪啪響了好幾聲才停住。她沒有要到此為止的意思,這下慘了。
... 慢享空間慢享,你心中的自留地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 從白居易的《江南好》 蘇東坡的《望江南》 再到如今世人的迷戀 「江南」一直是白月般的存在 這片長江中下游以南 根據歷史傳統和文化形成的大江南地區 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寧波 無錫、紹興、湖州、嘉興…… 包攬了我們所嚮往的水鄉人家 也保留了中國美到極致的水墨畫般的風景 ...... ... 江南 之所以如此圈粉 不僅僅靠顏值 那蘊含在 山水花木 月夜晨昏 雨露嵐霧中禪意般的美麗 才是癡戀的根 三月間 江南成了鶯鶯燕燕的盛宴 溫風如酒吹皺了一池春水 也吹的人心蕩漾 當你踏入三月江南的那一刻 就開始了一個悠長的夢 ... ... ... 提起江南 水鄉古鎮是繞不開的地方 對於一個喜歡享受生活的人來說 江南水鄉是一個縈繞在心頭的夢 讓人心心念念 在煙雨迷濛,粉牆黛瓦 還有那唯美的小橋流水間 初春時分牛毛細雨常伴 雨細如絲,癡纏又綿長 江南就變成了一個滴水玲瓏之地 此時正是領略水鄉古鎮 小橋流水,詩意纏綿的絕佳時機 ... ... ... ... 白牆青瓦的建築風格 別有一派恬靜內秀的韻味 好像穿越回了古代 在這樣的日子裡 曾經最討厭的雨天也變得可愛了 讓人想走在被小雨打濕的青石板上 腳步聲噠噠噠的 周圍一切都變得安靜起來 當然最愜意的 還是乘坐烏蓬船穿行在古鎮中 看臨河而居的土著居民忙碌的身影 或是在靜坐在客棧的窗前 喝上一杯清茶 聽著雨聲滴答 ... ... ... ... 世人總是這樣形容江南 詩意、溫婉、閒適 包括它的水鄉韻味 也是喜歡這樣的生活 許多古鎮舊街居住的還都是原住民 店門口升騰起熱氣的小吃 坐在街巷曬太陽的老人 在河中的浣洗婦人 …… 藏匿在嬉笑聲中的是最令人嚮往的生活 簡直是現代文明中的一股清泉 ... ... ...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物 真的很羨慕生活在江南地區的人 自古富庶的緣故 江南人因而很是講究吃喝 中國四大小吃(南京、蘇州、上海、長沙) 江南地區就占了三個 數不盡的精緻菜餚極其講究 精雕細琢,看著就食慾非常 ... ... ... 身在江南 美食也有了意境的加持 試想一下 你身處水鄉之地 看一看亭臺樓榭、小橋流水 吃一口色香味俱全的精緻小點 呷一口宜興紫砂壺沏泡的西湖龍井茶 或蘇州碧螺春 或是自家釀的桂花酒 那種大隱於市的愜意生活 真正是讓人無限嚮往 ... ... ... 江南 一片詩情畫意的土地 藏著中國人最後的水墨夢 那裡的風景,那裡的氛圍 莫名地有種魔力 能讓人放鬆起來 這大概就是水鄉江南的獨特魅力吧! 忽然,就想去江南了。 歡迎大家和慢享小助手一起探究生活的樂趣~ 慢享,你心中的自留地 慢下腳步,享受當下生活 快到碗裡來 !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zynJzao.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2874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后里漏脂性皮膚炎中醫診所推薦大溪皮癬菌症【錢癬】中醫診所推薦楊梅酒糟中醫診所推薦后里癬/黴菌〈皮癬菌〉感染推薦有效的中醫診所
Dcard皮膚科中醫診所推薦 大雅急性蕁麻疹中醫診所推薦 台中皰疹樣皮膚炎治療有效的中醫診所很多人都在大里這間皮膚科中醫診所看好的 石岡幼兒異位性皮膚炎中醫診所推薦 龍井蝨患中醫診所推薦治療效果不錯的八德皮膚科中醫診所推薦 大園富貴手中醫門診 神岡皮膚腫瘤中醫診所推薦很多人都在南崁這間皮膚科中醫診所看好的 潭子毛孔角化症中醫門診 中壢股癬中醫診所推薦